计量控制
  • 163am银河线路

  • 欢迎光临能源科技!

    邮箱| OA|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能源科技  > 质量中心  > 计量控制

    一 、依据市场要求,提高计量工作的适应性

      计量工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投票表决中以95%的赞成票通过了IS0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的测量设备的要求》 ,并于2003年4月15日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IS010012与IS09000系列标准一样 ,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观念包含了许多对计量工作的新认识 、新观念和新需求。新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企业计量工作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IS010012标准强调市场的需求、强调用户的意见,因而它有较强的实用性 、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在IS010012标准中并不具体规定有关计量的考核指标,也不告诉企业购置哪种计量检测设备,而是要求企业的计量工作要适应市场需要 ,通过分析用户和其它技术规范的要求 ,去选择满足需要的计量检测设备。IS010012要求企业应该制定计量目标和计划 ,但并不具体指出计量的目标和计划是什么 ,而是要求企业自己制订适用于自身的目标和计划,不同的企业应根据企业产品类型、企业规模 、对象、环境、产品质量方针的不同,制订自己的计量保证计划 ,建立适用于自己的目标。IS010012要求企业建立计量确认体系和测量过程的控制,并不要求企业照抄某种体系 ,而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建立适用的计量确认体系和测量过程的控制。也没有提供文件和程序的样本,而是由企业自己制订。采用怎样的标准对我国企业计量人员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固定的格式照搬 ,没有统一的考核指标定调,企业计量人员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十分熟悉,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有较深的了解,才能提出如何建立满足需要的计量控制体系。我们企业就是要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的意见、建议和需求,来制定我们的计量目标、计划,来组织、开展我们的计量工作。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计量确认体系

      计量确认体系具体包括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 、确认和文件三部分。计量确认包括对计量检测设备的校准、调试 、修理、封印和标记以及规范等一组操作 。单从内容上看,计量确认体系对计量检测设备的规范 、配备及性能要求、储存与保管 、量值溯源 、记录、标记、环境条件、计量人员以及管理制度等九个方面的要求与我国企业计量工作的做法在形式上基本相同 。但是计量确认体系是把以上各项当成一个系统工程去考虑,当成一个整体去操作,它通过程序文件将各部分的工作联系起来,明确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发挥其整体效益,并不因人之变动而随意改变。而我国企业计量工作的各个环节往往分散在几个部门去操作,其规章制度之间也没很好的衔接 ,企业计量部门对计量器具的配备和计量性能的评审往往没有参与,计量检测设备分散管理,调试和修理也没有统一管理 ,形成不了体系。

      建立一个体系要有反馈系统,IS010012的计量确认体系要求对确认体系的定期审核与评审 ,以及对程序文件的修改等要求构成了计量确认体系的反馈系统 ,以保证计量确认体系能贯彻实施,有效运行,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有了反馈才能使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随时调整不合适的的方 ,使整个计量确认体系能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从而构成了对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确认 、有效使用和信息反馈的全部闭环过程。这就表现出企业计量确认体系的优越性。它可以按程序修改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系,以增强体系的适用性 。

      另外,计量确认体系是一个文件化的体系 ,这个体系是通过文件把全部工作联系起来的。这些文件应具有联接性、规范性、针对性 、动态性、法制性。计量确认体系象一个载体,把所有的计量确认工作带动和联系了起来。

      总之,IS010012提出的计量确认体系是一个比较系统的 、科学的 、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能使企业计量工作更加适应生产经营、科研市场的需要。  


    三、以实用为原则,合理选择确认间隔

      “确认间隔”在我国常常用“检定周期”来表达 。实际上“检定周期”只是针对检定而言,而确认间隔包括了检定、校准、调试 、修理以及其它传递方式的时间间隔,所以 ,检定周期比确认间隔的范围要窄。

      我国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对企业计量器具的量传方式主要是检定,检定具有较强的法制性。其周期的期限往往是由技术法规统一作出规定,不允许企业自行调整 。由于企业计量器具使用时的情况不同,如:使用的频繁程度 、使用的场合 、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指标 ,以及使用时的环境等方面不相同,因而制定普遍适用的检定周期,是不可能的,另外计量器具量传方式的不同,如 :校准、比对 ,计量信息传播或计量保证方案的采用等 ,因而传递的间隔也不一定相同。间隔过长会使企业的测量数据失准而造成风险,过短又会增大费用支出。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自身情况对确认间隔提出专门的客观评审准则,并据以作为影响确认间隔选择的规定。从而使“死周期”变成“活间隔”。以的支出的计量效益。  


    四 、加强数据管理 ,实施测量过程的控制

      IS010012提出了测量过程控制的观点、要求和方法 ,这是对企业计量工作的深化和发展。

      测量过程与生产过程是很相似的。测量过程的“产品”就是测量数据。所不同的是工业产品的规格是人为设计出来的 ,并强加给产品的,而测量数据的“规格”则是测量过程长期积累数据的有限平均值,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测量过程本身自有的,长期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

      测量过程控制是根据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实现对测量过程的控制 。因此测量过程的控制要对测量过程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特别是对测量结果有疑义或争议时 ,就特别需要不确定度。用准确的测量过程控制方法可自动给出确定测量准确度置信程度所需要的数据。在评定不确定度时可采用统计方法进行,还有不能按统计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采限修正方式或估计不确定度。

      测量过程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可靠。它不仅仅在管理上要求企业计量部门对重要的测量结果给以检查 、认证或直接由计量部门进行测量,也不仅仅是要求测量数据与生产控制形成一体。它是通过对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其测量不确定度是否处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从而实现对测量过程的控制,是一种定量的科学分析方法,可实现测量数据长期受控 。由于溯源过程也是一种测量过程,所以它也适用于对溯源数据的控制 。

      为了实现对测量过程的控制 ,企业应建立一整套相应的保证措施 ,如:文件化的规定,职责的分配以及制度测量过程的技术规范,包括设备 、测量程度、使用条件和其它影响因素 ;建立测量过程的控制系统,进行测量过程数据的分析 ,对测量过程进行验证 、监督和对控制系统失效的纠正措施。以及对测量过程控制系统的定期审核和评审等。

      总之,我们就是要通过对测量过程所得数据的监视和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从而使计量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连续的保持在规定的特性范围内。


    返回顶部

    分享到:

  • XML地图